1. 首页 > 生肖配对表 > 文章页面

西安哪有算命比较厉害的,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西安哪有算命比较厉害的,以及有关毛泽东的故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农村都有哪些灵异事件或者比较邪门的说法帮忙找一些名人以及他的故事拉。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因为小时候是在农村待过一段时间,爷爷奶奶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所以多少了解些。我奶奶是个老迷信,所以,她就把很多的灵异事件当故事讲给我听。农村较城里更容易发生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件,因为越是荒凉偏僻之所,人们越是闭塞,文化程度不够,就越容易发生这类的时。想想,夜深人静......额,都会起鸡皮疙瘩呢。有一类的灵异事件就是被附身了。那些容易被附身的通常都是小孩子或者是体弱多病的人。奶奶讲,她小的时候,刚刚解放,一个村子里没有几户人家。死了人,大家就张罗张罗出殡,埋了就可以了。当然,就会有一系列的讲究。据说,那晚有个人过世了。奶奶家隔壁的人去帮忙张罗丧尸。他家有个六岁的女儿。他回家之前,还是还欢蹦乱跳,好好地。可是,他回家后,不知怎地,孩子就又哭又闹的,满地打滚,哄也哄好不好。安静的夜晚,孩子响亮的哭声把邻居们就都引来了。


后来,有个年纪很大的老人说,这还是是被刚刚死去的人附身了。肯定是孩子他爹回来的时候,身上带回了不干净的东西。于是,就开始驱赶“不干净的东西”。找来筷子和鸡蛋,以及半碗清水。筷子和鸡蛋据说是往地上一立就立住了,这就证明屋孩子身上真的又不干净的东西。

于是就开始念念有词,什么你快走吧,早日去超生吧,放过孩子,亦或是骂着,让他快走,不然的话就怎么怎么样云云......那么不干净的东西,付在身体弱的人身上,这人就会气色不好,甚至是整日卧床,一副典型的病秧子。那么,解决的办法和上述的差不多。

第二类类灵异事件就是天黑了不能把下孩子的衣物放在外面,据说容易招来不干净的东西,会导致孩子生病之类的。天黑之后,不让孩子们出屋,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在老人们的眼里,孩子的心灵干净,眼神清明透亮,能够看到大人们看不到的东西。所以,避免吓着孩子,晚上都不允许孩子出屋的。第三个就是走夜路的一些说法。我们都知道,以前的乡村没有光亮平坦的柏油马路,都是土道。常年行车,路上都会有两道深深的车辙。走夜路的时候必须要沿着车辙走,不然容易被鬼跟上。还有就是,晚上一个人尽量不要走山路,尤其是醉了酒的人,因为容易遇到鬼打墙。

凡事宁可信其有,说的我自己都毛毛的。

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他在力学的许多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又如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是卡门——钱学森公式。30年代末,他还与卡门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回国后,他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性质,取名为“物理力学”,编写专著《物理力学讲义》并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在火箭和喷气推进方面,他提出并实现了用火箭作助推器,缩短飞机的起飞跑道,并为长程火箭推进做了一系列开创工作。1949年他最先提出关于核火箭的设想。50年代初,他在维纳建立“控制”这一新学科几年之后,将它迅速发展成为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他还在贝尔格兰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倡导建立“系统学”。因此,他不但是力学专家,火箭专家,而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并对科学体系、科学方法论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李政道

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当时他才23岁。李政道对近代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且提出了“李一杨假说”,即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后来这一假说被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用实验所证实,从而推翻了过去在物理学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为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因此也获得了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还是第一次。李政道又是到那时为止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其他方面的重要工作还有: 1949年与M.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密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 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 1952年与D.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同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统计物理中关于相变的杨振宁-李政道定理和李-杨单圆定理。 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7年与R.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CP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往。同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 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对研究氨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同年又合作分析高能中微子的作用,定出此后20多年这方面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工作的方向。 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与M.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消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或与木下的工作合在一起,称KLN定理。 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 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还就色禁闭现象提出了真空的“色介常数"的概念。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陈景润

提起陈景润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或许有的同学就见过陈景润伯伯,

而有的同学或许会说,我就和陈伯伯住在一幢楼上,有人又或许会说我和陈

伯伯的儿子是同学,我们常常一块游戏、学习。是的,陈景润伯伯就是我们

一个时代的人,因为身体原因早逝,他离开我们也仅仅一两年的时间。

陈景润伯伯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小的时候,全家人仅仅依靠父亲一点菲

薄的工资度日,生活非常艰苦,陈景润伯伯经常是一身粗布衣衫,穿着十分

破旧,写字没有钢笔,他就用铅笔,铅笔头一定是用到很短很短。所有的艰

苦条件都没有影响到陈景润伯伯的学习,陈伯伯总是班上成绩最优秀的一个

人。1948年,在解放的前夕,陈伯伯升入了福州英华中学(现福建师范大学

附中)成为一名高中生。陈伯伯依旧一心扑在学习上,他是班上一个有名的

“读书迷”。

陈伯伯学习专心,肯于钻研,尤其是在数理方面。数学是陈伯伯最感兴

趣的专业,上数学课,他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在高中时,陈伯伯遇到

一位姓何的老师,何老师是全校公认的“严师”,他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下

大量作业,有时甚至留几十道习题让同学选择,陈伯伯向来是一道不留全部

完成,在学习上,他不知什么叫投机取巧。

陈景润伯伯酷爱读书,在高中时,他阅读了大量图书,如今几十年过去

了,在英华中学的图书馆里仍保存着许多有陈伯伯签名借阅过的书,如大学

丛书《微积分学》、《达夫物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导》、《实

用力学》以及《郝克士大代数学》等,这些书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努力学

习。

陈伯伯爱读书却从不局限于读,读懂的东西他往往要再背下来,在他脑

子里熟记着许多数理化的原理、公式和定理,用时随时可以背下来,有一次

应老师的要求,陈景润伯伯竟然仅用几天的时间把一本化学书背了下来,同

学们都很佩服他,老师也十分喜欢这个学生。

陈景润伯伯善于自学,也喜欢向老师问问题。他阅读了大量自学参考书,

不光向老师学习有关初等数学的问题,而且经常向老师请教有关高等数学的

问题。他向老师借阅了许多书籍,如《微分学问题详解》、《集合论初论》

等,在中学时期,陈景润伯伯的刻苦治学精神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洗

在我国生物学家名册中,有一位.. 20世纪的同龄人,他就是朱洗。

朱洗原名朱玉文,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店前村。

朱洗从小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他热心参加

公益劳动,却从没影响过学习,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

考入了临海的省立第六中学。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学生,却被学校开除

了,只因他参加了.. 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是学生带头人。

朱洗愤怒了,他感到自己的国家太黑暗太落后了,他发誓要努力奋斗,

以自己的力量寻求一条救国之路。1920年,刚刚.. 20岁的朱洗出发了,他要

赴法国勤工俭学。

在外的生活是俭苦的,就是那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朱洗。他说:

“我身上既没有藏玉,也没有分文,真是一贫如洗!从今以后,我不叫玉文,

我叫朱洗。

“我身上既没有藏玉,也没有分文,真是一贫如洗!从今以后,我不叫玉文,

我叫朱洗。

辛苦了

5年,经历了种种艰辛,朱洗终于凑够了上学的费用,1925年,

朱洗成了法国蒙不利埃大学生物系的一名学生,他的导师,就是著名的生物

学家巴德荣教授。朱洗学习依旧努力,成绩也非常出色,巴德荣教授十分喜

欢这个学生。当朱洗由于用完积蓄,无法继续上学时,巴德荣便让他留在实

验室做了自己的助手,这为朱洗以后的学习创下了良好的条件。

朱洗以其不懈的钻劲,兢兢业业地进行实验和研究,很快,从巴德荣的

助手,变成了巴德荣不可缺少的合作者,在短短的几年中,朱洗和巴德荣联

名发表了

14篇论文,朱洗完成了

7年的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朱洗在法国

学术界也有了一些名气。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了,朱洗身在异国,心如火燎,他迫切

盼望回国,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祖国。他购置了一批科研仪器和书

籍,于

1932年毅然回国。抓紧一切的时间教学,写作、研究、试验,他要把

科学的种子播洒在祖国大地上。

朱洗最大的成果是培养出了新一代的青蛙,这些青蛙,只有母亲,没有

父亲。接着,他又用世界上第一只无父雌蟾蜍产卵传种,产出了第一批“没

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这是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奋力研究却没有成功的一个创

造。

为了让科研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生产及生活,朱洗致力于把印度的蓖麻蚕

引到中国来。这种蚕不必吃桑叶,只吃野生树叶即可,这种蚕繁殖力强,成

活率高。只是这种蚕冬天不冬眠,这就需要比一般蚕更多的“口粮”,而问

题就在于我国冬天没有蓖麻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洗绞尽脑子寻找办法,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忘记吃饭,朱洗终于用印度蚕和野生樗蚕培养出了

既有冬眠习惯,又吃野生树叶的新蓖麻蚕。这种蚕不与粮棉争地,不与主要

劳力争人,投入少,而产出多,受到了蚕农的深深喜爱。大家都敬重他且爱

戴他,然而就在人们与朱洗教授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朱教授却累倒了,1962

7月24日,朱教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人们纪念他,永远不忘他给大家做

的贡献。

李远哲

1986年

10月

15日,美籍华人李远哲教授,因其在化学上的巨大贡献,

荣获了诺贝尔奖,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之后第四位获得此项殊荣

的美籍华人。他再一次向世界证明:华人是不可小看的。

李远哲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严格的家教,更离不开他的勤奋努力。

李远哲

3岁开始识字,每学一个字,他就从报纸,图书上把这个字给妈

妈指出来,日积月累,小小年纪,他已认识很多字,能读书看报了。李远哲

从小酷爱读书,父母给的零花钱他都买了书籍。

李远哲在新竹读的小学,那时他的成绩就非常优异,后来上了中学,他

最感兴趣的是化学,无论是钻研化学原理还是做化学实验,往往一坐下就忘

了时间。

因为成绩优异,中学毕业,李远哲被保送上台湾大学医学院,家人、朋

友都替他高兴,因为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且收入稳定、丰厚。李远哲

谢绝了这一保送,因为他的理想是在化学研究上有所建树。朋友都劝他:“你

难道真的不管饭碗?不怕养不起家人,过清苦生活?”李远哲坚定地说:“出

路是靠自己打开的。”

1955年,李远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次年又转入化

学系学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李远哲学习更加的刻苦和投入。因为化学离

不开物理,他就在物理系选修了电子学、电磁学等课程,学习任务大了,李

远哲的生活就更累了。那时生活条件也相当艰苦,10几个人挤在一间卧室中

休息,满屋只有一张桌子,为了学习,他们只好读书时把桌上的东西全放在

床上,晚上睡觉时,把东西再放过来。学校的伙食也非常不好,早餐是稀饭

一碗,花生米

15粒;午饭则是快要发臭的烂鱼以及海菜、冬瓜汤等。鸡蛋,

一周也就加菜时可以吃到一个。条件是艰苦的,热情却是无限的,李远哲大

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有同学晚上去找他,被宿舍人告知早上来堵他,

可第二天早上同学早早地来到宿舍,他还是走了。即使星期天李远哲也没有

睡过懒觉,图书馆

8点开门,为了占到一个位子,李远哲

6、7点钟就起床了,

带上一点干粮,他一坐就是

16个小时,夜里

12点,图书馆要关门了,李远

哲才依依不舍地走出来。走出图书馆的大门,外面漆黑一片,只有头顶星光

灿烂,李远哲抬头望望天,他心中兴奋不已,他为自己有如此好的学习机会

而满足。凭着这种不懈的刻苦学习,李远哲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雄厚而

又扎实的基础。

1957年,李远哲大学毕业进入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深造,在这

里他获得硕士学位,他继续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进修,获得化学博士

学位。毕业后,李远哲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和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

系任教授。此时的李远哲刚刚

30出头,是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而他的成

绩又是突出的,他在美国化学界颇有影响。李远哲教授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于

世。作为一个科学家,他从不允许自己做事有半点马虎,对于任何问题,他

必须搞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几乎每天都要工作

16个小时以上。做起实验来,更是通宵达旦,饭凑和着吃点,觉,只有太累

了,才在实验室趴会儿,以至于有次回家了,竟让小女儿天真地问:“叔叔,

你找谁?”

李远哲永远都是这么地倾心于工作,而忘记了生活,然而又有谁能不说,

李远哲教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果,正得益于这种忘我精神呢?

张静琪

在我国第一代女气象员中,有一位纳西族姑娘,她就是张静琪。张静琪

出生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那时的丽江是不准女孩子读书的,那么我们

的张静琪怎么会成为气象员的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张静琪家共有

5个女孩,她排名第三,因为祖母一直盼望有个孙子,眼

看静琪又是个女孩,就把她当男孩子养着了。静琪从小是穿男孩的衣服长大

的,在她的性格中,也有像男孩的一部分。静琪

6岁的时候,看到许多同龄

的男孩子都背起了书包上学校,她非常羡慕,也吵着要上学校。父母都不同

意,母亲对她说:“女孩读什么书,你看学堂里哪有女孩子呀?”但是,祖

母喜欢静琪,也就满足了静琪的愿望,让她上学了。

静琪总算坐在了教室里,成为学堂唯一的一位女娃。她学习非常用功,

所以成绩总是远远排在那些男孩子的前面。男孩子不服气,调皮捣蛋,常常

欺负静琪。这时是祖母站了出来,尽管老人年迈体弱,可为了孙女能读好书,

老人坚持天天接送孙女,以至后来坐在教室外面看着孙女读书。

老人的心愿,孙女没有辜负,静琪学习更加努力,长期以来高居第一。

她爱看书,懂得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静琪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家乡丽江地处玉龙山下,金沙江畔,

由于气候湿润,夏季雨水特别多,山区天气变化无常,人们总是防不胜防,

每年夏季都有被雷电和山洪夺去生命的。有一年夏天,妈妈带着她去看外婆,

因为顺路,正好与乡亲结伴。半路上,静琪想起了爱她的祖母,她不愿离开

祖母那么多天,就哭着闹着要回家,母亲没法,只好和她返回了家。谁知那

天正好山洪爆发,同去的乡亲都被洪水夺去了性命。人们都说静琪“命大”,

算命先生也说静琪是“星宿”下凡,福大命大,连雷公和电母也不敢碰她。

..

静琪读了书,再也不相信算命先生的鬼话,可是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就产

生了许多疑问:雨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有时候晴天,有时候却会电闪雷鸣、

大雨倾盆呢?她多么希望人们能管住风雨,让那么多乡亲不必受雷雨之苦

呀!幼年的静琪并不知道气象学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可是在她心里已充满了

对气象科学的向往。

1948年,张静琪已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由于学习刻苦,她的成绩一

直十分优异。就在这年,她怀着求知的愿望,随着马队出发了。她要进城学

习更多的知识,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静琪进入了昆明建民中学,继而,

又考进昆明女子中学读高中。进了女中,不必受男孩子欺负了,可新的问题

又出现了。静琪是纳西族姑娘,当时的纳西属于贫困落后的民族,汉族人很

看不起纳西族人。尽管长时间以来静琪不穿纳西族服装,不讲纳西族语,然

而她是纳西族的事实还是被同学发现了。同学们歧视她,称呼她为“山里来

的蛮子”。没有了奶奶的保护,静琪却没有屈服,在她内心深处只有一个想

法:她要好好念书,增长才干,增加知识。她要对得起爱她的奶奶,也要为

纳西族人民争光。勤奋的努力,静琪很快脱颖而出,同学们不再嘲笑她,她

入了团,并在

50年底没等高中毕业就考进了民航局航空学校。

从遥远的云南来到天津,静琪似乎到了书的海洋,她每天不停地读啊、

看啊,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由于成绩优秀,53年,静琪被调到南京军区气

象干部学校学习,静琪幼年的愿望实现了。她毕业后分在上海民航局任气象

观测员,终于能够预知天气的变化,成了纳西族的第一个“千里眼”和“顺

风耳”。

1、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1942年年底,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忙了。他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样他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还要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块去参加劳动。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他们合计后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绿油油的蔬菜、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把枣园的后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了。

2、有轿车不坐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

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3、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寻思半天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同志新同志是谁?他才知道是毛岸英。

可他又奇怪:毛主席的儿子怎么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那位同志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4、毛泽东宴请陈嘉庚,主菜是邻居送来的一只鸡

1940年初夏,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带着海外华人捐助的财物回国支援抗战。先到重庆,受到国民党一掷千金的“热情款待”。却让他的心里大不以为然,抗战那么艰苦,重庆竟然还这么奢华。

后来陈嘉庚又辗转来到延安,毛泽东就在杨家岭自己的窑洞前摆了小桌招待他。从坡下自己的小菜畦里拔来新鲜青菜,主菜是邻居大嫂送来的一只鸡,这顿饭却让吃过见过大世面的陈嘉庚大为感动。他正是通过这顿平时很难吃得上的饭菜,看到了革命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5、毛泽东待人接物坦然随意,敢在记者斯诺面前捉虱子

斯诺在《西行漫记》里记述了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情景。当时陕北高原上的气候还有点凉,但窑洞外面的阳光倒很温暖,毛泽东就和他对坐在小院的太阳地儿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一次长谈。几乎没有什么客套,毛泽东就进入正题,谈话直截了当,又生动多智。

随着他的谈兴越来越旺,身上开始发热,便不经意地解开了裤腰带,一边说着话,一边将手伸进裤腰里捉虱子。捉到吸满了血的虱子,就用指甲挤破,啪啪作声。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极其自然,就像是交谈中必不可少的动作,能给谈话助兴,还可以加强话里的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文明网-陕北札记:周恩来的曲臂毛泽东在斯诺面前捉虱子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