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的复姓一共有几个高阳公主情史:揭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悲剧爱情求好的古代诗人,诗词我国现存的复姓:
1.欧阳2.太史3.端木4.上官5.司马6.东方7.独孤8.南宫9.万俟10.闻人11.夏侯12.诸葛13.尉迟14.公羊15.赫连16.澹台17.皇甫18.宗政19.濮阳20.公冶21.太叔22.申屠23.公孙24.慕容25.仲孙26.钟离27.长孙28.宇文29.司徒30.鲜于31.司空32.闾丘33.子车34.亓官35.司寇36.巫马37.公西38.颛孙39.壤驷40.公良41.漆雕42.乐正43.宰父44.谷梁45.拓跋46.夹谷47.轩辕48.令狐49.段干50.百里51.呼延52.东郭53.南门54.羊舌55.微生56.公户57.公玉58.公仪59.梁丘60.公仲61.公上62.公门63.公山64.公坚65.左丘66.公伯67.西门68.公祖69.第五70.公乘71.贯丘72.公皙73.南荣74.东里75.东宫76.仲长77.子书78.子桑79.即墨80.达奚81.褚师
乐正,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称为乐正氏。
壤驷,来源不可考。春秋时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驷赤,秦国人。
公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良的后代称为公良氏。
拓跋,本为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368年,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此后,拓跋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政治家。他即位时年仅五岁,23岁开始亲政。亲政后,他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推动鲜卑族汉化。并严惩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夹谷,历史上少数民族有“加古”部落,后来讹传为音近词“夹谷”。夹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宰父,来源不可考。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可能是宰父氏的起源。
钟离源出于嬴姓。周朝时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钟离国。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灭掉,国人就称为钟离氏。
钟离春,相传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相貌极丑,的岁还没嫁出去。后自请见齐宣王,向齐宣王陈述齐国之危难,宣王认为有理,采纳了她的意见,并立她为王后。
宇文,鲜卑族有个部落首领有一次打猎时拾到一块玉玺,上面刻着“皇帝玺”的字样。他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名号,于是就自称“字文氏”(当地人称天为字,称君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东晋时,字文氏进据中原,逐渐成为汉族人的姓氏。字文邕,即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间,禁止佛道两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问国家纳税服役;还多次下诏释免奴婢杂户,制定惩治贪污条例,并统一权衡度量,北周因而国力大增。后将齐灭掉,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长孙,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郁律,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沙莫雄,小的叫什翼犍。什翼犍就是拓跋硅的祖父。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认为大伯沙莫雄的大儿子嵩是曾祖父的长孙,就赐嵩为“长孙”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长孙为目己的姓氏。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还从封建伦理观出发,编写了《女则》10卷。
慕容,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汉人流行一种叫“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戴了一顶。鲜卑人见他这模样,都叫他“步摇”。在当地方言中,“步摇”的读音与“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摇”后来就讹传成“慕容”。莫护跋的子孙后来干脆就把慕容氏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东晋时,慕容正式成为姓氏。
鲜于源出于子姓。商纣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称箕子。箕子十分贤明,他劝纣王实行仁政。纣王不但不听,还把箕子关了起来。周武王灭商以后,把箕子放了出来,还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并想封箕子为官。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辽东一带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被封在于,他把国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为姓氏,称为鲜于氏。
鲜于枢,元朝书法家、诗人,大都人。他能诗文,精于楷、行、草书,尤其以草书闻名。他善于悬腕作书,笔力劲健,有《渔父词》、《透光古镜歌》等墨迹。
闾丘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叫闾丘婴,他的后代称为闾丘氏;此外,春秋时邾国有地名闾丘,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
太叔有两个来源。春秋时,卫文公有儿子名叫太叔仪,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时郑庄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称京城太叔,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的。
申屠,西周未年,周幽王荒淫无道,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后,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将原先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联合曾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见情况紧急,赶紧令人点起烽火向各路诸侯求援。可是,幽王从前为了逗乐褒姒,玩过几次“烽火戏诸侯”的把戏,因此这次烽火燃起,诸侯们以为幽王又在逗乐,都没去搭理他。没有各路诸侯的支援,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杀死了。申侯等人佣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今陕西合阳县东).申侯小儿子的后人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一屠,称为申屠氏。
申屠嘉,西汉大臣,梁人。他为人廉直,早年追随刘邦,汉文帝时任丞相。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极受文帝宠幸,行为倨傲,申屠嘉准备诛杀邓通,后文帝亲自说情,方才作罢。
公孙,周朝制度规定,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于舞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的剑器浑脱。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极赞公孙大娘的剑舞惊心动魄,雄妙神奇;又据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舞蹈后,得其神韵,草书写得更加绝妙了。
仲孙,参见孟姓。
轩辕,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氏的。
令狐,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万俟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
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万俟部落的人称为万俟氏。
万俟占,南宋奸臣,开封阳武人。他承秦桧之意弹劾岳飞,并编造假罪名置岳飞父子和张宪于死地;后又与秦桧争权,被罢黜。秦桧死后,他重任宰相,继续推行投降政策。
司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帝少吴时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死后,他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后因得罪了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奋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3000多年的历史,语言生动,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是史传文学的典范。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守旧派的领袖。他编撰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朝,下至南北朝1300多年的历史,以供统治者借鉴。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子弟靳尚担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为姓氏的,称为上官氏。
上官仪,唐朝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他的诗多是应制奉和的作品,风格婉媚工整,适合官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人称“上官体”。上官仪还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进行了归纳,这对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
欧阳,参见欧姓。
欧阳询,唐朝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书学王羲之父子,风俗劲险刻厉,在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人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水人。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文风的倾向,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学上也很有成就,曾与人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夏侯,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诸葛,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为葛伯。葛怕的封国灭亡后,葛氏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称为诸葛氏。另外,西汉初年,汉文帝封陈胜起义军大将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葛婴的子孙后来也以诸葛为姓氏。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协助刘备联孙抗曹,占领荆州和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禅继位后,他主持一国军政,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并改善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北伐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在军中。在民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代名词。
闻人,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大夫,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他与孔子同时讲学,好几次都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少正卯由于名声很大,因此在鲁国被称为”闻人”,即名气很大的人。少正卯的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这一绰号为姓氏,称为闻人氏。
东方,西汉汉武帝时,有个文学家叫东方朔。相传东方朔本姓张,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名叫东方朔。东方朔为人机智诙谐,敢于向皇帝直言,所提的意见往往能切中时弊,因而汉武帝比较信任他。民间有关东方朔的传说故事很多。东方朔的后人一直将“东方”这一姓氏沿续下来。
赫连,原为匈奴族姓氏。汉代匈奴单于因为娶汉朝宗室女为妻,其子孙后来就改姓刘。西晋时,匈奴单于子孙赫连氏。
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古代”父”与”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把皇父改为皇甫,称为皇甫氏。
皇甫谧,魏晋间医学家,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早年学儒,中年因患风痹疾,便开始钻研医学,写下《甲乙经》。该书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
尉迟,北魏鲜卑族有尉迟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为尉迟氏。
尉迟恭,唐朝初年大将,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他积极参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取了帝位。后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
公羊氏。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撰旧题(春秋公羊传),专门阐释《春秋》,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最初仅是口头流传,到汉初才成书。
澹台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据说澹台灭明相貌极丑,但品行却十分端正。孔子发现他的优点后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的后代就是澹台氏。
公冶,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氏。
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和女婿,鲁国人(另一说为齐国人),相传懂得鸟语。
宗政,“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汉时期的官名,专管皇帝亲属的有关事宜,自秦始皇时开始设置。汉朝时。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后改姓为宗正。
濮阳,濮阳为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称为濮阳氏。
淳于,春秋时期有淳于国,淳于国的人后来称为淳于氏。淳于堤萦,西汉名医淳于意之女。临淄人。汉文帝时,淳于意因罪即将下狱受刑,淳于堤萦上书给文帝,说为了不让父亲受刑,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赎父刑。文帝很受感动。不久就下令废除肉刑。
单于,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氏的。
司徒先秦历代都设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名,相传帝少昊时就已设置,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据说大禹就担任过帝尧时的司空。春秋时期,晋国的土也担任过司空,他们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
司空曙,唐朝诗人,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他擅长写五言律诗,内容多为送别酬答和羁旅漂泊,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颛孙,周朝时,陈国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后代便以颛孙为姓氏。
颛孙师,即子张,孔子的弟子。
端木,春秋时期,孔子的名弟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即子贡,以能言善辩而著称。他的后代就是端木氏。
巫马,周朝时设有“巫马”这一官职,掌管病马的治疗和休养等事。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己家族的姓氏了。
公西氏源出于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公西氏,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西赤,以知礼仪而著称。
漆雕氏相传为周朝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太伯的后代。另外春秋时期的鲁国也有不少漆雕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开。漆雕氏后来大多简称为漆氏。
乐正,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称为乐正氏。
东郭源出于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齐都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就是东郭氏。
南门,周朝时居住在城池南门的人常以南门为姓氏。此外,负责看守南门的官员的后代也有称为南门氏的。
呼延,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个部落的名称,东晋时,呼延部落进入中原,并以呼延为姓氏。
呼延赞,北宋名将,并州太原人。他虽然立了不少战功,却从不以功劳要求升迁。还常说自己元以报国,愿意死在杀敌战场上以报效国家。他平生仰慕尉迟恭,自称“小尉迟”。
东门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鲁庄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号东门襄仲,他的后代称为东门氏。
西门本为地名。春秋时期,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称为西门氏。
西门豹,战国时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第十七个女儿,是在初唐一贯的开放民风之中成长起来的金枝玉叶。据史学家考证,唐太宗有胡人血统,连眼珠子都是蓝的。想必高阳公主的血液之中,也像她父亲一样,流淌着胡人粗犷的野性,好比一朵初绽的红艳玫瑰,热烈奔放,又艳又刺,正合唐太宗的心意,成为他众多女儿中的最爱。
他们都是逼婚受害者
将最爱的女儿嫁给谁呢?
唐太宗把目光对准了凌烟阁大功臣房玄龄的儿子,门当户对,政治联姻的因素不消说,只说一点,房玄龄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叫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可见家教是比较严厉的,那么教出的儿子一定品学兼优。
高阳公主不是有点野吗?正好,找一位道德楷模感化一下她。
这样,高阳公主与房遗爱结婚了。
然而,房遗爱不合公主的胃口;公主,也不合房遗爱的心意。
史上记载房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不知道房玄龄是不是对这个二儿子遗爱过多,才不那么严格地要求他。他不爱学习,就让他玩吧,玩到孔武有力的程度也不错,如果社会治安不好,还可以增加女人的安全感。
但是,高阳公主的身份,决定了她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女人,老爸就是自己最大的保护伞。而且热烈狂野的女人,一般不喜欢相同类型的男子,那种文质彬彬的书生类型倒有可能获得她们的青睐。
很多人为高阳公主叫屈,说她嫁的不是老公,嫁的是政治和家世。
其实,换个角度,高阳公主也不是房遗爱所喜欢的类型,但他敢拒绝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算得上“逼婚”的受害者。
一见钟情小和尚
十六岁的高阳公主新婚生活很不快乐。
游猎成了公主打发时光、排遣心绪的最好方式。早春的三月,公主的领地在长安郊外,那时万物复苏,草长莺飞,阳光灿烂,公主面容平静,竭力用出游的兴奋压抑着心中的烦忧,夫婿房遗爱则不断弯弓射猎,不无夸张地显示武力。然而,公主对这些了无兴趣,房遗爱则现出一副无奈而讨好的样子。
突然之间,一座草屋出现在众人的视野,带着好奇和无聊,公主走进了草屋。草屋之中,一位年轻的和尚正在安静地读书。
一位美艳的***,雍容而华贵,仿佛美女菩萨从天而降,使得郊外的春光更加明媚。
想象这位叫做辩机的和尚当时的表情,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最初,肯定是猝不及防的惊讶,像闪电般被公主的美惊呆了,如遭电击,不敢再看第二眼。从未这么近距离接触过女人的这个男人,脸上竟然泛起桃花般的羞涩。这种羞涩,以及那双明澈的眼睛,像春风一样吹过公主的心,让她的心也“草长莺飞”起来。
《新唐书》上说:“公主与遗爱猎,见(辩机)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有人据这一段文字推想,公主随丈夫打猎的时候看上了辩机,当场将帐子等床具搬到草屋(寺庙),而她的丈夫则十分识相地退下,不仅恭顺地戴了“绿帽子”,还斥退了随从,主动为老婆“放哨”。
高阳公主无论如何任性刁蛮,也不会张狂放浪到这种无所顾忌、急不可耐的地步,她与辩机一见钟情之后,应该还有一个短暂的互相了解的过程。
对高阳公主来说,辩机正合了她十六岁芳心中白马王子的形象,年轻英俊,更主要的是学识一流,谈吐高雅,见识广博,别有一种脱离凡俗的风流。因为这辩机只比高阳公主大五六岁,十五岁就剃发出家,是著名法师道岳的弟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俊朗才子。
其次,辩机的僧人身份,对顽劣不驯的高阳公主也是一种另类的吸引。看《西游记》里的妖精勾引唐僧,唐僧越是一本正经地拒绝,妖精们越是觉得唐僧憨实得可爱,非要把他俘获不可。高阳公主藐视和尚不近女色的清规戒律,最初,她或许是想在这个帅和尚身上进行猎艳的实验,看辩机是否能抵抗得住***诱惑,以验证自身的魅力指数。
公主与和尚,这貌似很香艳的组合,在历朝历代确实罕见。是什么原因使地位相差悬殊的男女跨越了那一道鸿沟?又是怎样的动力使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男女如胶似漆长达***之久?
幽会制造一场劫难
对辩机来说,高阳公主的闯入,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劫难。
当然,最初,辩机不可能预测到这一点。一向循规蹈矩、志在修行的他,这时候面对一项新鲜而***的挑战,公主撩拨着他生命中最原始的力量,然而,僧人的身份与多年的修行,又不断提醒着他:那是一道深渊,只要跨越,就没有回头路。
理性与欲望痛苦地纠结,胜负难分,也是一种折磨。而这时候,公主的身份,也是一道不可回避的压力。
对于这一场高级别的艳遇,如果拒绝,会是怎样一种难堪的局面?何况公主有情,美艳非凡……他已无处可逃,无可抗力。
高阳公主与辩机开始了幽会。这是一场女人的猎艳与男人的艳遇,甚至也是女人和男人的初恋,很难得也很有趣。
公主与辩机的好日子一直维持了六年之久,这期间,公主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所以,刚刚二十六岁的辩机和尚,才有机会成为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唐僧和尚的原型)的译经助手之一。
玄奘法师手下的译经助手,都是从全国精心挑选的,仅仅二十多位,辩机是最年轻的。由于才华出众,辩机又被玄奘看中,入选最核心的九名译经团成员,而在这九名成员之中,辩机又是最优秀的。
没有想到,一个前途远大的有为青年,会毁在一个不起眼的蟊贼手里。
有一天,御史破案,抓住了一个小偷,按惯例要核对赃物。在赃物中,突然发现了一只金宝神枕,这可不是一般的枕头,是皇宫的专用品。连忙审问枕头的来历,小偷一口供出是在辩机和尚的房里偷来的。
辩机被提堂审问,面对质询,他既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找什么借口,坦然承认这只枕头是高阳公主送给自己的礼物。
天子的千金又是有夫之妇,偷情的对象竟是和尚!
如果那时候媒体发达,这种事件一定会被称为“枕头门”。高阳公主的婚外情,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辩机高估公主能量
辩机为什么要招供呢?难道,他不知道招供之后的可怕后果吗?“***”败露后,这位“杰出青年”不但身败名
裂,死得难看,而且对公主也是致命的。
想来想去,辩机的招供有三种可能:
一、只是出于僧人诚实的本性,他无法说服自己说谎;
二、突然被审,他的住处可能藏有更多公主赠物,这些物品大多和金宝神枕一样,是御用之物,他不招供,这些物品也会被大量搜出,他无法再遮掩下去;
三、他高估了公主的能量,幻想公主能够动用手中权力和关系网,救他一命,将此事化小,小事化了。
除非,高阳公主是后来的武则天,才救得了辩机。
高阳公主不是,辩机当然在劫难逃。
按大唐律法,“诸盗御宝者,绞。”唐太宗知道这事后相当震怒,判处辩机相当于绞刑的刑罚:腰斩。
如果辩机可以请律师的话,可以做无罪辩护,更不当处以极刑:辩机并没有偷御宝,御宝是公主送的,要判死刑的是那个小偷才对。
要说辩机不对的地方,就是有伤风化,违背僧人戒律,受一下舆论谴责就完事了。
唐太宗以独裁权力干预辩机案后,为了显示父皇的权威,还没忘记给高阳公主以杀鸡儆猴的严厉警告:将她身边的奴婢杀了十几个。从此,高阳公主在唐太宗那里就完全失宠了。
破罐破摔式抗争
高阳公主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几个月后,唐太宗驾崩,高阳公主一滴泪也没流,脸上也看不出半点哀容,就像别人的父亲死了一样。她恨父皇入骨,因为他腰斩了她的情郎,也腰斩了她的爱情。从这以后,她开始勾搭上一些和尚道士,真正放浪起来。
比如一个叫惠弘的和尚,有一种能够看到鬼神的“特异功能”,高阳公主对此很感兴趣,一来二往,就和这位和尚好上了;还有一个叫智勖的和尚,很会算命,也成为高阳公主的裙下之臣;道士李晃,擅长医术,也顺利地进入高阳公主的情人名单,被她包养起来。
虽然,高阳公主后来的私生活非常不检点,但我并不认为她是一个滥情主义或者***主义者,她之所以这样做,很大成分是破罐破摔,以另一种方式反抗嘲笑的眼光。我一直相信,辩机与她之间,是一场金风玉露美丽邂逅的爱情,而非满足本能欲望的苟合。
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被外力无情腰斩,当一切已经无法挽回时,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这种将“滥情”进行到底。高阳公主后来的情人不是和尚就是道士,一方面表明了她对和尚情人辩机的怀念——辩机死了,她很空虚,找个替代品暂且慰藉一下自己;另一方面,一贯张扬任性的她,还有向舆论和世俗叫板的倔强:我就是要找和尚做情人,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见彩图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陇西院)。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现代有些李白研究者推测其父李客在西域因经商致富,但并无确证。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象《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因此居住安陆时间较长。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李白不愿象当时一般士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官位,而企图通过隐居山林和广泛的社会结交来培养声誉,获得帝王赏识,不依常例擢用。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叠出,代表作有《长干行》、《横江词》、《乌栖曲》、《蜀道难》、《子夜吴歌》、《古风·大车扬飞尘》、《行路难》、《梁园吟》等。
李白在长安遭受挫折,心情苦闷。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安史之乱以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战城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风·羽檄如流星》、《将进酒》、《北风行》、《远别离》、《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安史乱后有《古风·西上莲花山》、《永王东巡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文学创作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安史乱起,他参与李□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对他的作品,李阳冰称为"言多讽兴"(《草堂集序》),吴融称为"气骨高举,不失颂咏风刺之道"(《禅月集序》),都指出其诗关心国事、讽刺黑暗政治的特色。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他不能为爵禄富贵而对权贵阿谀逢迎,而是"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上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他宣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第十二),"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对玄宗后期形成的腐朽统治集团,更是鄙夷蔑视,他在诗中把玄宗比作昏暴的殷纣王(《古风》第五十一),把嚣张跋扈的宦官斥为大盗(《古风》第二十四)。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种高亢的歌声,和他醉中令高力士脱靴的传说一样,赢得广泛的传诵和喜爱。苏轼曾借用晋代夏侯湛的话,赞美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李太白碑阴记》)。这种思想内容,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庄子斥骂贪婪残暴的统治者为大盗,把权势富贵视如腐鼠,其思想与李白诗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清龚自珍说李白诗歌融屈原、庄周为一炉(《最录李白集》)。的确,李白既像屈原那样热爱祖国,憎恨黑暗势力,积极关心政治,又像庄周那样鄙夷权贵,蔑视富贵。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希望社会安定,人民能够过和平宁静的生活,因此对于残害人民生命和破坏人民和平生活的不义战争给予尖锐鞭挞。在《古风》"羽檄如流星"中,他谴责杨国忠对南诏发动黩武战争,使大批兵士无谓牺牲。诗篇最后希望当权者效法虞舜,弃武修文,带来和平局面。安史乱起,他怒斥残杀人民的安史叛军将领们是带着冠缨的豺狼(《古风》"西上莲花山"),并责问道:"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的一部分乐府诗,继承了汉魏六朝古乐府的传统,注意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在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庐山,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象《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古风》59首中即有一些篇章表现这类思想内容。其《襄阳歌》、《春日醉起言志》等诗篇,虽有一定的艺术性,但也流露出浓厚的颓放情绪。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在他笔下,不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如此,而且连妇女、历史人物以至自然景物,都被赋予强烈的抒情色彩。除前面提到的对蜀道、黄河的咏叹外,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都以夸张手法刻画平凡的景物,并从而衬托出诗中人物浩荡的愁思。这类诗句,在李白集子中到处可见。
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综,窈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它们继承了阮籍《咏怀诗》、陈子昂《感遇诗》的传统,广泛地表现了对黑暗政治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隐遁游仙的消极思想。较之阮、陈之作,表达更显豁,文采更丰富,具有"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胡震亨《李诗通》)的特色。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注意表现下层人民和妇女的痛苦,如《丁都护歌》、《豫章行》、《子夜吴歌》等,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七言古诗除七言句外,可以兼采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形式最为自由,便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如《远别离》、《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名篇,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的雄伟奇特的艺术特色。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攀龙甚至誉为"唐三百年一人"(《唐诗选序》)。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像《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秋登宣城谢□北楼》等,格律工整,情景交融,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李白擅长乐府诗,他钻研、熟悉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曾以"古乐府之学"传授少年诗人韦渠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他的集子中有四卷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写下不少优秀篇什,其卓越成就为历来所肯定。如明代王世贞说:"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艺苑卮言》卷四)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卷九)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
李白反对"雕虫丧天真"(《古风》第三十五)的雕章琢句之风。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明朗自然。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 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花庵绝妙词选》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但这两首词没有收入宋本《李太白集》,而始见于宋人笔记,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明代胡应麟、胡震亨等已疑为后人伪托。现代学者也颇多不信为李白所作,一个主要理由是唐代前期文人词尚处在萌芽状态,文辞体制,都较简朴,而这两首词却是用双调,换韵,语言精练,描写细致,在艺术上很成熟。但有些学者根据盛唐时崔令钦《教坊记》即已著录《菩萨蛮》曲调名等为理由,认为这两首词确是李白所作。这个问题尚无定论。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也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本集和校注版本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补旧本李白集,得诗近千首,曾巩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诗题下注明写作地点。稍后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为《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原为清代藏书家收藏,康熙年间缪曰□据以翻刻,世称缪本。蜀本原刻(大约刻于北宋末叶、南宋初年)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影印问世。
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元初萧士□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详赡,但仍嫌繁芜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诗通》21卷,一般典实不注,偶下己见,并驳正旧注之误。清代乾隆年间,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择宏富,注释详备。最后6卷,1卷为年谱,其余5卷分类辑录有关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资料。明代朱谏曾作《李诗辨疑》 2卷,摘举李白诗200多首指为伪作,但大抵多凭臆断。李白集子中,如《草书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经后人考辨,目前可断为伪作者,不过20来首,清代末叶,黄锡□增订王琦旧谱编有《李太白年谱》,较旧谱内容更为详细。黄氏又撰《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一种,用力颇勤,虽编次不尽恰当,但对深入研究李白诗歌,颇有帮助,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编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杨齐贤至王琦各家旧注为基础,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笺释补充,并考订缪误;又以王琦注本为底本,参考各本,撰成较详细的校记,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
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