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肖配对表 > 文章页面

刘邦是什么命(古代有哪些天生异相之人)(刘邦是什么身份?)

仓颉四眼,韩信方肛,盘点古代那些天生异相的历史名人

本文目录

被称为兵仙的大将韩信,曾被他打败的人都有哪些汉朝有哪些名将,什么事迹古代有哪些天生异相之人

项羽跟韩信都是楚汉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乾隆年间的学者李晚芳(宋代名臣李昴英的后裔)曾经评价项羽“项羽的神勇,千古无二”。项羽一生迷信武力,勇猛善战,他作战的特点是勇猛,所以被后世之人誉为“战神”。

而楚汉时期人们对韩信的评价是“国士无双、略不世出”,韩信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以外交手段作为辅助,他灭魏、灭代、破赵、降燕、东灭齐、南亡楚,名扬四海,威震天下,被后世之人誉为“兵仙”。

难怪薄太后笑到了最后,你看她对刘邦说了什么 这就是命呀

所以说项羽战无不胜在于“勇”,而韩信攻无不克在于“谋”,韩信之谋重在智取,而项羽之勇在于勇猛,在战术上韩信略胜一筹,作个对比,可以看出韩信为什么会被称为兵仙。

楚汉时期,项羽、韩信两位都是千年难遇的军事奇才,韩信的名将之路是从北伐开始,他采用声东击西之策拿下魏国,利用背水一战攻破赵国,最后采用四面楚歌的战术击败项羽,韩信手下败将众多,有名的有四位。

(一)魏王豹

魏豹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周武王姬昌的后裔,因封地在魏,故以魏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魏豹平定魏国二十几座城池,自立为王,秦国灭亡以后,魏豹被项羽封为西魏王。

刘邦平定三秦以后,兵出函谷关准备找项羽决战,魏王豹见刘邦实力大增,来势汹汹,于是也加入刘邦的队伍向西楚国都彭城进发。让魏王豹意想不到的是,刘邦的56万联军竟然打不过项羽的3万精兵,汉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时魏王豹觉得楚强汉弱,加之算命先生预言他的妻子薄姬将来会生天子,于是他叛汉自立。

魏王豹叛汉以后,立即调集精锐部队把守蒲坂,欲阻止汉军渡黄河,与此同时下令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魏王豹可不是草包,他很能打仗,也是非常出色的军事家。

刘邦闻讯以后,派韩信平叛,韩信采用的是他的老办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顾名思义就是声东击西。韩信派了一部分军队在临晋关佯装渡河,并在临晋关渡口集结了大量船只,此次来吸引魏军的注意,然后率领汉军主力来到上游夏阳的少梁渡口,从这儿偷渡,目的直捣魏国都城安邑。

魏王豹闻讯后,立即撤军回援,在途中听闻安邑沦陷,无奈选择逃亡,韩信乘胜追击,将魏王豹俘虏至荥阳,魏国自此灭亡。

(二)陈馀

陈馀是战国时期魏国名士,魏国灭亡以后,陈馀逃往外黄隐居下来。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馀迎来他人生中一次大转机,自己毕竟是朝廷通缉的罪犯,他可以借起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秦二世元年,陈馀投靠了陈胜,并成为陈胜手下的谋士,后来陈胜派陈馀跟随武臣攻略赵地,武臣攻下赵地以后,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

武臣被叛徒李良杀害以后,陈馀与张耳收集残余部队重建赵国,拥立赵国公族后裔赵歇为赵王。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张耳授封常山王,而陈馀只封了个侯爵,为此感到不满,于是他带兵将张耳赶出赵国,拥立赵歇为赵王。

后来陈馀也参加了彭城之战,由于跟刘邦不和,选择叛汉,韩信北伐灭魏、灭代以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汉军想要进入赵国境内,必须经过井陉关,井陉关地势险要,周围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

赵王歇调集全国兵力约20万人驻守在井陉关,而汉军只有3万,从兵力上讲汉军没有优势。韩信把军队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到了晚上,韩信派2千轻骑兵带着2千面红旗,埋伏在离赵军军营不远处的萆山,待第二天汉、赵两军交战时将赵旗换成汉旗。

韩信等到夜深人静时,派一万汉军偷渡井陉口,在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向敌军展示汉军无路可走,目的让赵军轻敌,从而诱敌深入。

等到天亮时,韩信率领剩余的一万多军队向赵军挑战,打了一会儿,汉军扔下旗鼓佯装败退与绵蔓水东岸的军队会合,赵军人人跑去捡旗鼓,都想拿回去邀功请赏,军队瞬间变得混乱不堪。

赵军忙完后追击汉军至绵蔓水,与汉军展开决战,赵军久攻不破,准备撤军第二天再打,结果发现赵营的旗帜全部变成了汉旗,赵军误以为赵营被占领,于是一哄而散,全部逃亡,韩信趁赵军大乱之时,对其发动猛攻,2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灭亡。

(三)龙且

韩信灭赵以后,下一个目标是齐国,彭城之战后,齐、楚两国结成联盟。公元前204年6月,韩信率军攻打齐国,齐王田广兵败逃亡高密,与此同时田广求助于项羽,项羽派龙且率领自己一半的兵力增援田广,齐楚联军约20万,而韩信的兵力不足五万。

此时有人向龙且提议,汉军节节胜利,士气高涨,不如深挖壕沟,转攻为守,然后派人到齐国散布消息说齐王没死,楚国的援军已到,那么齐国已降汉的70多座城会集体反叛,到时候楚军再发动攻击,那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吗?

龙且刚愎自用不采纳,他认为韩信是胆小怕事之辈,不知龙且从那儿看出韩信胆小,读史书可以发现韩信一直是骁勇善战的名将,龙且没有听取他人的良策,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公元前204年11月,汉军与齐楚联军隔着潍水列阵,韩信命人连夜赶制一万个沙袋,用来堵住潍水上游,建立临时的拦河坝。然后率领一半的军队渡河攻打龙且,打了一会儿韩信佯装败退,逃回原地。

龙且觉得韩信果然是胆小鬼,于是渡过潍水追击汉军,就在此时韩信下令让潍水上游的士兵撤掉沙袋,河水滚滚而下,将楚军切成两段,汉军将已经渡过潍水的楚军一举歼灭,龙且被杀。没能过河的楚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主帅被杀,却无能为力,楚军瞬间一哄而散,四处逃亡,韩信趁机歼灭剩余的楚军,楚军非死即俘虏,20万楚军全军覆没。

(四)项羽

项羽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猛将,彭城之战时,刘邦的56万联军都不是3万楚军的对手。刘邦自认为不是项羽的对手,于是他吸取彭城之战的教训,垓下之战时,把军事的指挥权交给韩信,对于韩信来说,不管多少兵力,他都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刘邦想要战胜项羽,只能依靠韩信。

公元前202年十一月,韩信、彭越南下在陈县与刘邦会合,项羽往东撤军至垓下,次月各路汉军会齐垓下,楚军兵力十万,汉军兵力60万。

在过去3年的楚汉战争中,韩信、项羽并没有正面交锋过,两位从未打过败仗的名将,在垓下展开决定楚汉生死命运的决战。

韩信将60万汉军分为三重纵深的六军阵,第一路为主力,约30万人,由韩信亲自率领,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主要攻打项羽。第二路主要是用来支援韩信的后备队,约十万人马,由刘邦率领。第三路由周勃、柴武率领,约20万人,防止楚军从后方突袭。

韩信与项羽打了一会儿后便假装败退,项羽乘胜追击,汉将孔熙、陈贺突然从侧翼杀出,与此同时韩信和刘邦一起前后夹击楚军,项羽兵败退守垓下营寨。

夜深人静时,韩信命汉军唱楚歌,项羽误以为汉军已将楚地全部占领,瞬间士气消沉,项羽率领八百骑兵突围逃亡至乌江,到了乌江项羽的骑兵只剩下28名,项羽手持短兵器与汉军搏斗,一人杀汉军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最后自刎于乌江,年仅31岁。

韩信为刘邦几乎打下半壁江山,他的一生无败仗,创下历史奇迹,最后将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项羽击败,成为汉初第一名将。韩信的军功天下无二,是他成就了汉高祖刘邦。

1、晁错

把他归为抗匈名将也许有些过分,因为他毕竟是个文官。况且晁错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忍辱负重,忍受匈奴欺压的时代。但是谈到汉匈战争,这个人一定要首先提出来的,因为正是他力派众议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改革,才最终使汉军在战斗力和装备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最终完成了反击匈奴的壮举。

晁错对汉朝军队建设的贡献有两点,第一是军事制度上,第二则是在骑兵建设上。在军事制度上,晁错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第一人,与坚持黄老学说,苟安和平的众多守旧大臣不同,晁错体现了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他在天下承平的文帝时代就上书皇帝,坦言汉匈必有一战。整顿军备为当务之急,并力荐名将周亚夫。此外,在军队改革上,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汉朝中央军由义务兵改为职业兵。他深知,以中原农民为主组成的汉军,若要与以马为家的匈奴骑兵抗衡,非职业兵无法提高战斗力。在他的力主下,汉朝建立了完备的职业兵制度,精选边地农家子弟为兵,以20年为服役期,世袭服役。并赐予优厚待遇。这样就在国内建立许多了许多以农民家庭为主的世家服役兵家族。这些被挑选为世家兵的家族,他们长年生活在边境地区,对匈奴骑兵的战术风格非常熟悉,而且多数家庭与匈奴有血海深仇,求战意识极强!而根据世家兵的条例,其家中孩子自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以反击匈奴为终生信条。以杀敌立功为荣誉。而且每年各世家兵都要举行大比武,成绩差者被淘汰,成绩好者则受到赏赐。这就使汉朝建立了一支全新的拥有超强战斗力的常备军。我们可以看到,汉朝军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备国家军队性质的部队,无论谁带兵都可以保持超强的战斗力。这与后来宋朝的岳家军和明朝的戚家军等带私家军性质的武装形成了本质区别。即使是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军队依然保持了超强的战斗力,这一切,都是汉朝军事制度的保证。

晁错的另一个贡献是在骑兵建设上,草原决战,骑兵是主要决胜手段,汉朝骑兵弱于匈奴,主要原因有三,即马匹少,战斗力低,战术观念落后。职业兵制度可以解决战斗力问题,但马匹与战术观念问题却要有新的政策来解决。在晁错的主张下,汉文帝下诏实行马政,鼓励民间养马,使汉军拥有了充足的马匹资源。但是,汉朝马种与匈奴的差异却严重制约了汉朝骑兵的发展,为此,晁错提出建议,汉朝政府每年用大量的金钱招募匈奴牧民南迁长城屯垦,汉朝政府赐予大量的土地和金钱,条件是他们为汉朝训练骑兵。同时运用种种渠道从匈奴购买战马。不要小看这一方略,这一方略对于一直自称天朝的大汉政府来讲,要接受下来需要多大的勇气。但这一方略的实施可以说给了汉军以天翻地覆的变化,汉军从此在战略观念以及作战方式上都有了一次洗脑式的更新,其战斗力则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后来晁错虽然蒙冤被害,但他的这套思维却被继承下来,从而为汉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也正是在以晁错为首的一批汉朝战略家的努力下,汉朝建立了可以与匈奴抗衡的强大骑兵部队,从而为汉朝反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李广

若要问匈奴最惧怕的汉朝将军是谁,不是为汉朝赢得抗击匈奴第一场胜利的卫青,也不是杀敌十多万的少年英雄霍去病,而是飞将军李广。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悲剧命运的将领,他的才华和遭遇,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

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R|{Lwx

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r%

李广战史中最精彩的战例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击战,一次是两年后的河西会战,第一次,他率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三万主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杀伤,并使得卫青可以穿越匈奴两路主力的空隙,直导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贤王四万主力包围,鏖战六天,全军只剩四百人,却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击浑邪王。从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作战勇猛,冲击力迅速,战斗力强大,却多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战术的变通,且贪功恋战,易于本队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则聪明的多,在匈奴改变部署的情况下毅然改变行军路线,直导其薄弱环节,终取得完胜。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3、卫青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却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

把卫青这样出身的人提拔成将军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尽管其有外戚的身份,但也必然会遭到巨大的阻力。但是汉武帝却体现了一个英明君主的胆略和气魄。卫青也不辜负他的希望,以一次次胜利回报了朝廷。事实上,汉军之所以强大,与汉军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除卫青外,汉军还有一批出身低微的将领,甚至还有赵破奴这样的匈奴人,他们都为汉朝作出了卓越贡献。此外,在统兵上给将领以极大的信任和自主权,这也是之后的朝代特别是宋朝所不能比的。

卫青带兵的最大特色就是将汉朝军队协同作战能力发挥到极点。漠北之战就是战车与骑兵相互协作的典范,此特点有效的发挥了汉军装备上的优势,扬长避短,有效的打击了单一兵种作战的匈奴。此外,卫青作战极为谨慎,每战都作到部署周密,尽量减少自己军队的伤亡,有效打击敌人。在攻打白羊地和收复河套的战斗中,他几次推迟攻击时间,以极大的耐心等匈奴陷入合围,汉军形成绝对优势时才聚歼敌人,真正做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然而,也正是由于他的谨慎,使他的歼敌人数量始终不如霍去病。

可以说,卫青是一位人品与才华具佳的将领,他性格谦和,礼贤下士,从不居功自傲,体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拥戴。这样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稀少。也许这与他自小贫苦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修筑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许正象征了他谦谦君子的品格。

卫青最被人熟悉的战例是漠北大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把他的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至的战斗,他在战斗中体现了他谨慎小心的作风,和关键时刻超乎寻常的果敢。当时的一切作战条件都于他不利。汉军远征作战,鞍马劳顿,匈奴以逸待劳,且背水一战,士气高昂。并集中了所有精锐部队。为出奇制胜,卫青令李广从侧翼出击,谁想李广部兵马又迷失方向,失去联络。这等于是汉军大战未开先自损三千铁骑。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卫青制定了固守的战略,以坚固的战车防御抵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在苦苦支撑一天一夜后,急噪的单于终于拿出了其所有精锐。而当黄沙突起的时候,卫青却展现了他少有的果断一面,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命令主力部队迅速进攻,在匈奴阵脚已乱的情况下发动突袭,终使得匈奴完败。单于只带三百卫队逃逸。漠北决战歼灭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数万,堪称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匈奴则退缩在大沙漠以北,再也无力发动南侵。尽管这一战绩不及霍去病的狼居山战役战果辉煌。但它对汉朝匈奴的战争却是决定性的。

4、霍去病

霍去病将军可以说是当代许多青年人崇拜的偶像,他少年得志,平步青云,22岁就指挥了决定汉匈战争命运的狼居山战役,将匈奴左贤王部队几乎赶尽杀绝。18岁从军,与匈奴共经六次大战,歼灭俘虏敌人累计达十五万,几乎是他的舅舅卫青的一倍,而他的英年早逝,又使得多少人扼腕长叹。电视剧《大汉天子》里,汉武帝一声长啸“还我冠军侯”,闻者多少人仰天长叹,泪如雨下。

霍去病可以说的是幸运的,他外戚的身份使他得以在十八岁就被委以重任,而他的作战风格更是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的克星。实际上,以霍去病的作战特点,倘若是在中原作战,面对纵横交错的堡垒,一般是不起多大作用的。但是面对逐水草而生的匈奴,却正是一把架在匈奴人脖子上的钢刀!霍去病作战最显著的特色就是进攻,以猛虎下山的气魄冲垮敌人,以最快的速度聚歼敌人。与李广不同的是,霍去病的作战头脑极其清醒,他可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下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抓住敌人最薄弱的环节给以痛击。使匈奴在最短的时间里遭受最惨重的损失。更值得称道的是,霍去病作战并不以夺取敌人的地盘为目的,更多的则是以打击敌人的自信心和最大程度杀伤敌人为作战目标,并彻底摧毁敌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这种以打击敌人精神力为目的的作战手段,直到以进入现代化战争的今天依然被人沿用。

汉军与匈奴军相比最大的弱点就是在机动性上,汉军远程奔袭能力差,且过度依赖后方的补给,自身也携带大批辎重,这就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汉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使汉军长年难以深入大漠追击。而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两次河西会战,其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主力决战。一举将其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的就地取食,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这一方略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史书上对霍去病的作战过程记录的十分简略,但是仅仅从这只语片言里,我们也足以想象战斗的艰苦和霍去病用兵的巧妙,第一次河西战役,南路军张骞行动缓慢,李广只身被围,霍去病毅然改变原有作战计划,冒险从浑邪王的地区直插过去。当时霍去病只有一万兵马,而浑邪王与休屠王兵马合计不下六万人。霍去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抢在敌人主力部队集结以前迅速突进,各个击破。使得匈奴人虽然不断调兵遣将,其兵马却只能象羊羔入虎口一样被汉军一只一只吃掉。更为重要的是,此战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其畏惧汉军如虎,后来第二次河西战役,匈奴军几乎失去抵抗,被霍去病一路追歼屠杀,损失高达三万两千人,是第一次河西战役的整整四倍。后来浑邪王归汉,所部四万兵马中有亲匈势力发动叛乱,霍去病仅用一万兵马就将其收服,斩首叛乱者八千人,使浑邪王彻底归降。此事件在汉匈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此后,匈奴投降汉朝者日益增多,大批匈奴牧民也南迁长城请求内附,匈奴势力日益土崩瓦解。后来漠北会战,霍去病一路急行军,在深夜时分钻到左贤王眼皮底下,拂晓发动攻击,一日之内消灭匈奴七万人,将匈奴左贤王部队几乎灭族。至此,匈奴左右贤王两只臂膀被彻底斩断,只剩下匈奴单于悬孤漠北。势力江河日下。

今天人们对霍去病还有众多的诟病,如指责他对士兵疾苦置若罔闻,指责他性情狂傲,奢侈腐化,冷血无情,事实上,很多的评价都是过分的。说到对士兵的体恤和为人,假如霍去病真的不通情理,那他的部下又怎会誓死为他效力,酒泉庆功的一幕,他将御赐美酒分与全军痛饮,其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令人感佩。而所谓的奢侈腐化,则是生活上的小节和习惯,又何必强求呢!重要的是,他是汉匈战争里歼灭敌人数量最多的将领,只此一项,他就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5、赵充国

霍去病和卫青去世了,匈奴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在汉朝方面,由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奢侈淫逸,使汉朝财力大为虚耗,加上汉武帝晚年昏庸,朝政日益腐败,使得汉朝对匈奴的几次战争都是劳而无功,还搭上了将才李陵。事实上,这段时间汉朝对匈奴战绩较差,不是由于匈奴已经恢复实力,而是汉朝自身的问题,比如汉武帝用人不当,长年大兴土木建设消耗财力,以及政治制度日益腐化,朝廷内部派系林立等原因。这些问题并不是由于打匈奴的政策造成的,更多的是因为其内政失策的原因。今天有人以汉武帝晚期对匈奴战争的几次失败为借口,说什么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是造成汉朝衰落的原因,这是极端错误的看法。

事实上,汉武帝晚年几次对匈奴战争的失败,除了最后一次李广利被俘全军覆没外,其他的两次汉军损失都不大,可以说是与匈奴战成平手。最后一次还是在汉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汉武帝抄了李广利的家,才导致军心浮动,兵败如山倒。这一时期由于朝政腐败,马政废除,税收减少。使汉军在骑兵数量和装备上都无法和卫青时代相比。但即使这样,匈奴依然无法恢复其在漠南的势力,只是疲于奔逃苟延残喘而已。

这一时期,汉军有一位在才能上不亚于卫青霍去病的将军,他就是赵充国。事实上赵充国是不幸的,他比霍去病年轻四岁,却与霍去病战斗在同一时代,这使得他的才华长时间被埋没。后来李广利二征匈奴战役,他率三千骑兵从侧翼出击,保证了大部队成功突围,而自己所部兵马却仅余百人,此战他一举成名,从此青云直上。

在汉武帝的时代,由于李广利的存在,赵充国一直没有机会展示他的帅才,直到汉武帝去世,他才被委以重任,此时他却已经白发苍苍。用大器晚成来形容他并不过分。然而,赵充国却以其谨慎的用兵态度和高超的谋略,拱卫了大汉朝的疆土。昭帝时代,匈奴势力衰弱,汉朝的主要敌人已逐渐由漠北的匈奴人转为河西的羌人。羌族野心勃勃,企图取匈奴而代之,可惜,他们遇见了赵充国。三次讨伐羌族的战役,汉军大获全胜,成功的摧毁了羌族势力,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域与中华连成一体。

与卫青霍去病相比,赵充国体现了他独特的作战特点,即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作战方略制定上极其谨慎,反复斟酌,“百闻不如一见”正是他的名言。这种谨慎的态度也使他的部队很少遭到重大伤亡。此外,与霍去病以破坏为目的的打法不同,赵充国则主要以“攻心”为上,他的部队纪律严明,所过之处极少扰民,收买人心,使敌人诚心归附。作战中善于从敌人内部进行分化瓦解,作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分化匈奴,将其分裂南北两派的方略就是他提出的,并最终得以实现。二攻羌族之战,面对羌族与匈奴联合的不利局面,他使用手段挑拨二者关系,迫使匈奴坐视羌族被围困而不救,从而各个击破,在大军形成合围后,集中力量消灭羌族,对匈奴援军则是只围不打,先消灭羌族,再收复匈奴,终使匈奴八千骑兵归降。匈奴人提到霍去病,是闻风丧胆,而提到赵充国,则是又敬又怕,也正是由于他的怀柔措施,汉朝巩固了在河西地区的统治,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心。如果说卫青霍去病是开疆劈土的将领的话,赵充国则是一位真正懂得建设疆土的军人。在战略眼光上,他在某些地方比卫青霍去病们更高一筹。

赵充国之后还有陈汤,他的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广受称道。他也成为了西汉与匈奴战争的最后终结者。不过他面对的匈奴已经是强弩之末,从战斗的含金量上不及上述将军,就不再做赘述了。

这段真实的历史,讲的不是花前月下的人物,没有男女之间的缠绵,但是,读过他的人只要有中国人的良心,都会为之感动。

1.狼顾之相

狼顾之相,是指相面的一种情况,就是在肩头不动的情况下,头能180度转。因为狼与狗都能180度回头看,相传有此面相之人,皆是狼心狗肺,心术不正,这种人往往城府极深不同于常人。后又传有此面相之人,乃有帝王之志。历史著名的狼顾之相便是晋王朝元老司马懿。

《晋书.宣帝纪》就有这段介绍: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另一位著名的狼顾之相便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袁世凯。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记载: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

袁世凯这位洪宪皇帝,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

2.重瞳

重瞳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古代是天生异相,但是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又叫对子眼,在古代重瞳是帝王之相,历史上记载有重瞳面相的人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3.双手过膝

双手过膝:这个就很好理解了,胳膊很长站着可以摸到自己的膝盖。历史上记载或者传说是双手过膝的人有:刘备、司马炎、宇文泰、王元初、陈霸先、陈顼、张道陵。宇文泰为南北朝时期一代枭雄,北周的实际建立者。王元初为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时期的叛乱军阀。

陈霸先为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顼为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陈霸先的侄子,是历史上儿子最多的皇帝。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始祖,把道教发扬光大,又称张天师,本名张陵。

4.耳大垂肩

顾名思义就是耳朵很大,耳垂能垂到肩膀之上。历史上记载耳大垂肩或者传说的人有:刘备、张嫣。刘大耳朵不愧是帝王,不光双手过膝,耳大还垂肩。张嫣为汉朝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的皇后,成为皇后时仅仅10岁,据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处女皇后。

5.重耳

如朱元璋。孝陵神功圣德碑就有记载老朱的“非凡人”的外貌:“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御制碑文中的朱元璋,生着长而茂密的龙须,项上“奇骨”隆起,隐然上行,直至头顶,确乎一副骇人的异相,或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张具象的“龙颜”。

然而朱元璋的“奇骨”并非天生,而是在他登基前不久突然形成的。事见《明太祖实录》卷二八上“吴元年十二月戊申”条:“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

古人眼中的沙尘暴 改变刘邦和中国犀牛的命运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