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肖配对表 > 文章页面

墨子心中的 义 的标准是怎样的

秦能统一中国,除了重用法家,还因为这个学派的存在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墨子心中的 义 的标准是怎样的的问题,以及和墨子心配对名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墨子心中的 义 的标准是怎样的《墨子·修身》的翻译及原文墨子心中的 义 的标准是怎样的

一、侠义精神论:怀天下之义以义利人

组织纪律严明 成员多为工农子弟,这个门派可谓战国时代的清流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节自《墨子•耕柱》

墨子说:“和氏璧、隋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这是诸侯所说的良宝。它们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吗?回答是:不能。所谓的贵重良宝,必须兴天下之利。而和氏璧、隋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不能给人们带来实利,所以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宝。今天在一个国家施行义政,人民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大治,社稷必然安定。所谓的贵重良宝,必须有利于民众,而义可以使民众得到利益,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二、侠义风度论:钩之以爱,揣之以恭

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势,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公输子善其巧,以语子墨子曰:“我舟战有钩强,不知子之义亦有钩强乎?”子墨子曰:“我义之钩强,贤于子舟战之钩强。我钩强我,钩之以爱,揣之以恭。弗钩以爱则不亲,弗揣以恭则速狎,狎而不亲则速离。故交相爱,交相恭,犹若相利也。今子钩而止人,人亦钩而止子,子强而距人,人亦强而距子,交相钩,交相强,犹若相害也。故我义之钩强,贤子舟战之钩强。”——节自《墨子•鲁问》

从前楚国人与越国人在长江上进行船战,楚国人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有利就进攻,见不利想要退却,这就难了。越国人逆流而进,顺流而退;见有利就进攻,见不利想要退却,就能很快退却。越国人凭着这种水势,屡次打败楚国人。公输盘从鲁国南游到了楚国,于是开始制造船战用的武器,他造了钩、镶的设备,敌船后退就用钩钩住它,敌船进攻就用镶推拒它。计算钩与镶的长度,制造了合适的兵器。楚国人的兵器适用,越国人的兵器不适用。楚国人凭着这种优势,又屡次打败了越国人。公输盘夸赞他制造的钩、镶的灵巧,告诉墨子说:“我船战有自己制造的钩、镶,不知道您所谓的‘义’是不是也有钩、镶?”墨子回答说:“我义的钩、镶,胜过你船战的钩、镶。我以‘义’为钩、镶,以爱钩,以恭敬推拒。不用爱钩就不会亲,不用恭敬推拒就容易轻慢,轻慢不亲近就会很快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敬,如此互相利。现在你用钩来阻止别人,别人也会用钩来阻止你;你用镶来推拒人,人也会用镶来推拒你。互相钩,互相推拒,如此互相残害。所以,我义的钩、镶,胜过你船战的钩、镶。”

三、侠义得失论:天下无道,虽百里之封高爵厚禄有何贵!

◎.墨子谢绝越王五百里封地

子墨子游公尚过于越。公尚过说越王,越王大说,谓公尚过曰:“先生苟能使子墨子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公尚过许诺。遂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曰:“吾以夫子之道说越王,越王大说,谓过曰:‘苟能使子墨子至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子墨子谓公尚过曰:“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抑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粜也。钧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节自《墨子•鲁问》

墨子使公尚过前往越国出仕做官。公尚过劝说越王。越王非常高兴,对公尚过说:“先生假如能让墨子到越国教导我,我愿意分出过去吴国的地方五百里封给墨子。”公尚过答应了。于是给公尚过套了五十辆车,到鲁国迎取墨子。公尚过对墨子说:“我用老师的学说劝说越王,越王非常高兴,对我说:‘假如你能让墨子到越国教导我,我愿意分出来过去吴国的地方五百里封给墨子。’”墨子对公尚过说:“你观察越王的心志怎么样?假如越王将听我的言论,采纳我的学说,那么我将前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岂会因为没有封地而无所作为!或者越国不听我的言论,不采纳我的学说,如果我去了,那是我卖‘义’而求荣了。如果我要出卖‘义’而求荣,在中原国家好了,何必跑到越国呢!”

◎去之苟道,受狂何伤!

子墨子使管黔敖游高石子于卫,卫君致禄甚厚,设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见子墨子曰:“卫君以夫子之故,致禄甚厚,设我于卿。石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是以去之也。卫君无乃以石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苟道,受狂何伤!古者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人皆谓之狂。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且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去之苟道,受狂何伤!”高石子曰:“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厚焉。’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食也。”子墨子说,而召子禽子曰:“姑听此乎!夫倍义而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节自《墨子•耕柱》

墨子派管黔到卫国推荐高石子为官。卫国国君给高石子的俸禄很优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都竭尽其言,卫君却毫不采纳实行。于是高石子离开卫国到了齐国,见了墨子说:“卫国国君因为老师的缘故,给我的俸禄很优厚,安排我在卿的爵位上,我三次入朝见卫君,必定把意见说完,但卫君却毫不采纳实行,因此离开了卫国。卫君恐怕会骂高石子为狂士吧?”墨子说:“扬长而去,追寻大道,纵万人责吾为狂士,对我又有什么伤害呢!古时候周公旦批评关叔,辞去三公的职位,到东方的商奄生活,人都说他发狂;但是后世的人却称誉他的德行,颂扬他的美名,到今天还不停止。况且我听说过:‘行义不是为了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扬长而去,追寻大道,纵万人责吾为狂士,对我又有什么伤害呢!”高石子说:“我离开卫国,难道敢不遵循道的原则!以前老师说过:‘天下无道,仁义之士不居高官厚禄。’现在卫君无道,如果贪图他的俸禄和爵位,那我就是苟啖人食了。”墨子听了很高兴,就把禽子召来,说:“姑且听听高石子的这话吧!违背义而向往俸禄,我常常听到;拒绝俸禄而向往义,从高石子这里我见到了。”

四、侠义独行论:义之所至,虽千人去吾独往!

◎.墨子为义,贵有狂疾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耶,鬼而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也。”——节自《墨子•耕柱》

巫马子对墨子说:“你行义,人不会看见而就助你,鬼不会看见就保佑你,然而先生却仍然这样做,这是有疯病。”墨子答道:“现在假使你有两个家臣在这里,其中一个见到你就做事,不见到你就不做事;另外一个见到你也做事,不见到你也做事,这两个人之中,你看重谁?”巫马子回答说:“我看重那个见到我做事,不见到我也做事的人。”墨子说:“既然这样,你也看重有疯病的人。”

◎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不可不益急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节自《墨子•贵义》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三、侠义生死论:溅君子之血,任天下之勇

◎.闻勇武而相杀非好勇

子墨子谓骆滑嫠曰:“吾闻子好勇。”骆滑嫠曰:“然,我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从而杀之。”子墨子曰:“天下莫不欲与其所好,度其所恶。今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之,是非好勇也,是恶勇也。”——节自《墨子•耕柱》

墨子对骆滑嫠说:“我听说你喜欢勇武。”骆滑嫠说:“对了。我听说哪个乡里有勇士,我一定要去杀他。”墨子说:“天下没有人不想亲附他所喜爱的人,疏远他所憎恶的人。现在你听到那个乡里有勇士,一定去杀他,这不是喜欢勇武,而是憎恶勇武。”

◎.勇有五等,侠义必用君子之勇

胡非子修墨以教。有屈将子好勇,闻墨者非斗,带剑危冠往见胡非子,劫而问之曰:「将闻先生非斗,而将好勇,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胡非子曰:「吾闻勇有五等。夫负长剑,赴榛薄,析兕豹,搏熊罴,此猎徒之勇也;负长剑,赴深泉,斩蛟龙,搏鼋鼍,此渔人之勇也;登高陟危,鹄立四望,颜色不变,此陶缶之勇也;剽必刺,视必杀,此五刑之勇也。昔齐桓公以鲁为南境,鲁公忧之,三日不食。曹刿闻之,触齐军,见桓公曰:「臣闻君辱臣死,君退师则可,不退,则臣请击颈以血溅君矣。」桓公惧,不知所措。管仲乃劝与之盟而退。夫曹刿,匹夫徒步之士,布衣柔履之人也,唯无怒,一怒而劫万乘之师,存千乘之国。此谓君子之勇,勇之贵者也。晏婴疋夫,一怒而沮崔子之乱,亦君子之勇也。五勇不同,公子将何处?」屈将悦,称善。乃解长剑,释危冠,而请为弟子焉。——胡非子佚文,见于《太平御览》、《意林》、《文选》

◎万事莫贵于义:贵义而有勇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自《墨子•贵义》

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因争辩言语道理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勇于报效社会,以天下为己任

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其子战而死,其父让子墨子。子墨子曰:“子欲学子之子,今学成矣,战而死,而子愠,而犹欲粜籴,雠则愠也。岂不费哉!”——节自《墨子•鲁问》

鲁国有一人因与墨子有关系,而使墨子教学他的儿子。他儿子战死了,父亲就责备墨子。墨子说:“你要我将你的孩子教育成才,现在学成了,奋勇作战而牺牲,死得其所,你却因此生气。等于农夫种了庄稼想卖出去,卖出去了又生气。这难道不荒谬吗!”

◎简单地去死,不是仁义之勇

孟山誉王子闾曰:“昔白公之祸,执王子闾,斧钺钩要,直兵当心,谓之曰:‘为王则生,不为王则死!’王子闾曰:‘何其侮我也!杀我亲,而喜我以楚国。我得天下而不义,不为也,又况于楚国乎?’遂而不为。王子闾岂不仁哉?”子墨子曰:“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若以王为无道,则何故不受而治也?若以白公为不义,何故不受王,诛白公然而反王?故曰:

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节自《墨子•鲁问》

孟山赞扬王子闾说:“从前白公在楚国作乱,抓住了王子闾,用斧钺钩着他的腰,用直兵器对着他的心窝,对他说:‘做楚王就让你活,不做楚王就让你死。’王子闾回答道:‘怎么这样侮辱我呢!杀害我的亲人,却用给予楚国来作弄我。用不义得到天下,我都不做;又何况一个楚国呢?’他终究不做楚王。王子闾难道还不仁吗?”墨子说:“王子闾守节不屈,难是够难的了,但还没有达到仁。如果他认为楚王昏聩无道,那么为什么不接受王位治理国家呢?如果他认为白公不义,为什么不接受王位,诛杀了白公再把王位交还惠王呢?所以说:难是够难的了,但还没有达到仁。”

《墨子·修身》的翻译及原文

《修身》

战国墨子

原文: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

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译文:

君子作战虽然布阵,但还是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有一定的礼仪,但还是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究才学,但还是以品行为本。所以,根基树立不牢的人,不要期望有茂盛的枝叶;

身旁的人都不能亲近,就不要希望招徕远方的人;亲戚都不归附,也就不要对外交际;办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终,就不要做很多事;举一个事物尚且不明白,就不要追求见多识广。

所以古代的君王治理天下,必定是以明察左右来使四方臣服。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反省自己了。这样就能少些怨言,而自己的品性也得到了提高。对于诬陷和恶毒的话,不要听它;

诽谤攻击别人的话,不要说它;伤害别人的刻薄想法,不要放在心里。这样,即使有专门搬弄是非的人,也就无处可依了。因此君子努力做事就日益强大,安于嗜欲就日益苟且,恭敬庄重就日益繁盛。

君子的处世原则是:贫穷时要廉洁,富贵时要义气,爱护活着的人,哀悼死去的人。这四种行为一定不要虚伪作假,因为这是反求诸己的表现。埋藏于内心中的,是无尽的仁爱;表现于行动上的,是无比的谦恭;流露在口齿间的,是无比的雅驯。这些通达到他的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仍不会舍弃的,恐怕只有圣人了吧!

意志不坚定的人才智也不会通达,说话没有信用的人行动也不会有结果。占据财物而不能分享给别人的,不值得与他交友;不能信守原则,辨别事物不广博,对是非分辨不清的人,不值得与他交游。根不牢固的枝叶必然会很危险,开始不修身的人,后来肯定会堕落。

源头浑浊的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会败坏。名声不是凭空产生的,赞誉也不会自己增长,只有成就了功业,名声才会到来。名声与荣誉不能有虚假的成分,因为这是要反求诸己的。只着力于空谈而没有行动的人,即使善于辩论,也没有人听从他;

出力很多但是爱夸耀功劳的人,虽然辛苦,但是没有人认可他。有智慧的人明辨却不多说,做的多却不夸耀功劳,他的名声与荣誉才会传扬于天下。话不在多而在于机智,不在文采而在于明白。所以没有智慧就不能明察,再加上自身的懈怠,与成功就背道而驰了。

善良没有内心支持就不能保留,行为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声不会因为苟简而成,荣誉不会因为诈伪而立。君子是以言行合一、身体力行达到的。在利益上想的深远,却忘掉名誉,而能成为天下贤士的,从来没有有过。

文学鉴赏:

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

作者先以作战、守丧与学习为例,说明其根本不在于列阵、礼节与才学,而分别在于勇气、哀伤与德行。作者总结先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方法主要在于能够“察迩来远”,也就是明察左右的人,招徕远方的君子贤人,让他们互相影响共同为国效力。

作者认为,“君子之道”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指出对这四者都能很好实践的唯有圣人,所以,他提出了“慧者新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等切实可行的修身标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立虚名,成为真正扬名天下的高贤大士。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钜子的创建者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