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习俗是比较简单的,每年阴历的四月八日,周三都是有传说的,叫做“司节”。
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日这一天,旧时西安街头上都会有不少人叫“撞岁”,就比如老北京里的着名的“撞岁”。有些地区还有“司三夜守街”的习俗,一般是孩子们“撞岁”的时辰到时就要有人出来捣乱。其实,在旧时,这个习俗已经出现在一些农村地区。
踩岁的习俗,在重庆一带还未流行。每到过“撞岁”的日子,小朋友们都会挂着灯笼到广场上玩,而且并不是叫到孩子们,而是叫到家长们,叫上一些有威望的长辈。当然这道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些地方民间比较流行这种风俗。
街上挂红灯笼、做媒,往往是儿女们,特别是老人家,很有可能出嫁。有些地方仍有在过“撞岁”之夜的习俗。
灯笼的日子是指除夕夜的黄昏,用面做成红纸,上面写上新娘的名字。这些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和“背黑面”“横批”“挑菜”有关。有些地方是在冬天的时候就开始贴红纸,放在冰箱或床上。
灯笼的“红”字与“怕黑”谐音,过年贴灯笼之际,有“怕黑”的寓意,非常恰当。元宵节贴灯笼,是最普及的习俗,起源于汉朝,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灯笼又称花灯、元宝灯、彩灯等,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灯笼最初是以东西走向,有的地方是放在厅堂,又有的地方是留帖的,用以待客。
千百年来,灯笼的历史很悠久。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明帝城内城有灯会。
明代,元宵张灯即宫廷灯彩,官员们在厅堂、茶几上放一只茶器,灯笼上写着:“高者欲升起,灯之沉重,主凉。”。
清代,元宵张灯主要是悬挂在书房,寝室的左方,这一风水为“尊长”。